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太阳成集团tyc122cc以第一完成单位摘得高等教育(本科)类一等奖。在此前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评选中,学校共有52个专业入选,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该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缩影。近年来,该校多措并举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搭建起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和育人载体,包括住宿式书院、国家试点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等丰富办学形态,交出了一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亮眼成绩单。
“在全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行动中,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的站位、更快的行动、更大的步伐,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人才,坚定不移担当起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重任。”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说。
以“Fe计划”为蓝图布局顶层设计
作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基础、兴趣爱好与心仪的导师进行一场科研的“双向奔赴”。学院实施全学程导师制,即使是本科生也能进入实验室与尖端仪器零距离接触,并与教授一起聊科学、做研究。
去年,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珂盈所在的科研团队凭借“窄带隙嵌段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光伏应用”项目,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摘得一等奖。谈起备赛过程,王珂盈表示,学院为本科生配备的学业导师及科研导师,成为她科研起步期的引路人。
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实施“三早”(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制度是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从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举措,也是学校全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实施未来精英(Future elite)计划(简称“Fe计划”)的生动实践。
2022年秋季,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完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评价的制度和机制,学校开始实施“Fe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培养服务基础学科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具有宽阔视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社会精英人才。
“‘Fe计划’聚焦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3个关键环节,如何选拔、如何培养和如何评价。”该校副校长姚建林表示,学校不断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硕博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Fe计划”就是在总结归纳这些经验做法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指导性的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据悉,该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分批、分专业选拔,分阶段推进,逐步遴选出40%左右学生入选。计划通过构建多途径选拔通道、保障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打造产教科教协同育人等一系列举措,引导激励学生热爱学术、投身科研,让科研“好苗子”尽早“破土而出”。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布局双轮驱动
不久前,该校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在选课时发现,几门专业核心课出现了“难度模式选项”。同一门课程,学生可以在“基础版”和“强化版”两种版本之间作出选择。
“相较于基础课程,强化课程不仅在难度、深度上有所区分,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成翔宇是强基班的首届学生,他参加的强化课程,除了有教师的讲练引导外,还加入了课题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倒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深度探究。
2021年,数学科学学院以基地班为主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强基班,并在次年将强化课程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对于强基班来说是必选课,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结合学业实际自由选择。
“课程分层的目的并不是将教学资源集中在少数拔尖人才身上,而是带动全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给学生充分空间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顾振华说。
精准培养拔尖人才离不开分层分类。今年年初,学校3个专业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点。以省级带动校级,是学校在全校扩大基地建设的重要一步。如今,学校已在省级和校级层面分别布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群,并设立了包括20个综合和42个单项在内的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项目,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梯队网络”。同时,学校还在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教改试点“图灵班”,旨在瞄准世界计算机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多年来,“图灵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荣获国家级奖项72项,省市校级奖项147项。
以新型创新学院为契机布局“四新”建设
在苏州市吴江区,有着一座科技未来感十足的校园。从教室到体育场馆、食堂,随处可见智能化的系统和设备,这是该校最新建设成立的未来校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首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区。
“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未来科技创新,2018年学校与吴江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未来校区。校区紧扣‘研究型、国际化、前沿性、精品化、数字化’的目标定位,纵深推进新工科、新医科等建设。”首个入驻该校区的学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吉伟介绍,该学院紧紧瞄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的数字经济核心关键领域发力,重点对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行业和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新工科”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2年,学校与百度公司签署AI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百度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平台,致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AI创新人才培养菁英班”应运而生。
“我们用大量工地照片去训练人工智能检测模型,在给模型灌输一些知识后,AI能精准识别出工人安全帽佩戴情况,我们发现它真的变聪明了!”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许吴昊表示,“飞桨AI Studio”平台上的核心课程不仅涵盖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设计等前沿领域,而且课程内容深度结合百度工程师实际产业案例,对于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开拓专业视野大有帮助。
通过选拔进入菁英班后,学生可以在线上拓展学习人工智能产业课程、职场胜任力课程以及开展编程比赛。同时,学院和百度分别为学生配备一位班主任,对学生的常态化学习进行全流程管理并开展成绩动态监控及激励。
随着未来校区二期的动工,以及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联合创办的国际创新药学院入驻,这里也即将成为众多新兴交叉学科的汇聚之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功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助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引擎。
以学科交叉为载体布局复合型人才培养
“懂AI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又不懂AI技术”,一直是金融行业用人面临的瓶颈问题。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金融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两年前,该校商学院先后设立“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高标准建设“智能经济与管理”新文科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开发了一系列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数字化实验课程和沙盘模拟课程,并推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向商务智能交叉融通,多维一体推进新商科人才培养。
“我们有机会获取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以更全面深入的方式,将两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进入双学位专业学习后,2022级学生朱浩天感觉同时开启了两个“新世界”的大门。
近年来,该校大力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先后建设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学域课程组、微专业、双学士学位等项目,形成了特色化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2020年,学校已建设完成百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将思路转向了在线课程群建设,同时也启动了“微专业”建设,围绕学科前沿、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等主题,以加深学生对跨学科领域或学术研究方向的系统理解和认识。“教育领导+”微专业报名系统开放后,上线两分钟便被“秒杀”一空。
“学校通过‘四个布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新格局,把人才培养同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着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张晓宏坚定地说。
原文链接:《中国教育报》